——江口縣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綜述
“今晚大家加會班,把這批貨做完.....”,3月16日下午6點,當大伙準備收拾下班時,車間負責楊友花叫停了大家。隨著全縣開始復工復產,江口縣凱德街道梵瑞社區元誼服裝廠也逐漸開始忙碌起來。
“前段時間,還擔心沒班上怎么辦呢,現在好了,又可以上班了。”工人張英笑呵呵地說道,由于沒有技術,外出就業很困難,家里也沒人照料,加上今年受疫情影響,外出就業就更加困難了。就在為經濟收入和生活發愁時,在社區的幫助下,服裝廠恢復了生產。
凱德街道梵瑞社區服裝廠
“新增城鎮就業崗位優先推薦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這是江口深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助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實現搬遷群眾可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的生動實踐。
今年以來,為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工作,實現搬遷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江口縣制定出臺了《江口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六個優先”工作方案》,并按照省委、市委下發的工青婦組織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作方案要求,充分發揮工青婦組織在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搭“五橋”、建“五家”,引領搬遷群眾增強內生動力,實現穩定脫貧,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搭建“感恩橋”,共筑“奮進家”
“楊老,您今天有沒有咳嗽、發熱等癥狀?”近日,在江口縣民和鎮民和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工會兼團委專干王彩正在對小區搬遷群眾進行走訪。
像這樣的走訪訪,王彩每隔一天就要開展一次,同時,也為搬遷群眾代購藥品、生活費等物資,因受疫情影響,很多老人在家無法出門,工作量也就比平時多了幾倍。
德旺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福旺小區婦女之家
“我們在每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的工會專職干部,每周定期進行走訪,給搬遷群眾宣傳惠民政策、幫助解決實際問難。”縣總工會工作人員介紹說。
“從這次疫情就能看出,只有我們中國才能做到這么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抗擊疫情。”近日,在雙江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興隆小區的團建活動現場,團委專干楊政禮正在講解全民抗疫中的感人故事。
“把黨的聲音和惠民政策送到千家萬戶。”江口縣團委副書記符韻介紹道,為持續傳遞黨的聲音,宣傳黨的惠民政策,江口縣團委每年還會組織位志愿服務隊到搬遷社區開展政策宣講、扶貧幫扶等活動。
據了解,2019年,團縣委累計組織100余支黨員志愿服務隊走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常態化開展政策宣傳、醫療義診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60余場次,為安置地群眾搭建起了思想引領的“感恩橋”。
搭建“致富橋”,共筑“幸福家”
“疫情好轉并不代表就可以不防范了,大家每天上班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安全防護。”近日,在江口縣凱德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梵瑞社區俊云鞋廠,社區黨委書記蔣志國一邊叮囑搬遷群眾,一邊檢查開工情況。
生產車間里,30多名搬遷群眾正在廠里忙著裁切、削皮、貼內里、燙印、縫制,整個加工車間忙碌而有序。
群眾要脫貧,就業創業是關鍵。為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江口縣堅持就業創業并舉,充分發揮工青婦作用,通過推薦就業、扶持創業、組織開展技能培訓等方式幫助搬遷群眾拓寬增收渠道。
凱德街道梵瑞社區大學生聯盟成立現場
從官和鄉搬遷來的龍再蘭就是創業扶持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18年搬遷至凱德街道梵瑞社區后,在一次培訓中,龍再蘭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幾經周折后,在縣婦聯、社區的幫助下開起了火鍋店。
“店里主營牛肉火鍋,配菜是一些農家小菜,晚上也還會賣宵夜。”龍再蘭說,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沒有營業,現在也逐漸恢復營業了。
易地扶貧搬遷,絕不是“一搬了之”,搬得出是基礎,穩得住是核心,能致富才是關鍵。為促進群眾通過就業創業致富增收,江口縣工青婦持續發力,為搬遷群眾就業創業牽線搭橋,積極與人社部門、凱德園區管委會、江口縣江城勞務公司等部門對接,匹配崗位信息數據庫,實現供需精準。今年以來,全縣摸排意向就業人員2000余人,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800余人。
搭建“連心橋”,共筑“溫暖家”
“我宣布,梵瑞社區大學生聯盟會今天正式成立......”近日,在凱德街道梵瑞社區“四點半”課堂教室里,駐區“第一書記”向勇宣布梵瑞社區大學生聯盟正式成立。
“梵瑞社區大學生聯盟是在團縣委指導下成立的社會組織,旨在用大學生自身所學關心留守兒童學習及成長,給學生輔導作業等。”向勇介紹說。
雙江竅灣易地扶貧搬遷點
“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切實為搬遷排憂解難。”江口縣團委副書記符韻介紹說,為進一步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問題,團縣委除開展“4點半課堂”建設外,還積極發揮春暉社作用,每年通過“學子報春暉·共筑家園夢”行動,動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給留守兒童輔導課程、進行素質拓展等。
“李伯伯,您上個月申請的救助資金已經打到一卡通上了。”3月10日,在怒溪鎮駱象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工會專干余雨文正在逐戶回訪困難群眾,了解他們近期健康狀況,并做好臺賬記錄。
“我們每年在‘夏送清涼’‘金秋助學’‘醫療救助’等活動中都會向搬遷群眾傾斜,優先滿足搬遷群眾。”縣總工會工作人員介紹道。
據統計,2019年,縣總工會通過“金秋助學”、幫扶走訪、醫療救助等活動,累計幫扶搬遷群眾180余人次,累計幫扶救助資金90余萬元。
搭建“平安橋”,共筑“和諧家”
“大家注意,在你們每一層樓的樓道里都有這樣一個方形的盒子,這個是消防栓,旁邊的小方盒子是報警按鈕......”,近日,在德旺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福旺小區,該鄉團委、婦聯等部門正在聯合舉辦消防常識現場觀摩活動。
“剛搬來這里的時候很不習慣,什么都是用電,飯都不得吃,經過社區干部幫助,現在用電飯煲、電磁爐做飯、炒菜已經不成問題了。”搬遷戶楊躍華笑呵呵地說道。
“楊哥,以后晚上,你把電視聲音調小一點,大家搬到這里來是一種緣分,要相互包容、理解......”。3月12日,由壩盤鎮團委、婦聯、綜治辦和社區組成的矛盾調解小組正在調解一起因打擾鄰居休息而引起的矛盾糾紛。
“社區剛成立那會,像這樣的糾紛每天要遇到三四起,慢慢的大家都熟悉了,用當地話說,過磨合期了,現在一個月下來,最多會有一到兩起。”壩盤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專職團干陳楊告訴介紹道。
近年來,江口縣工青婦等部門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優勢,引導安置地職工、青年、婦女積極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通過派駐或聯系安置地人員深入安置小區開展普法宣傳活動,積極調解矛盾,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并建立了工青婦組織收集反映群眾訴求常態化機制,搭建起了維護搬遷群眾群益的“平安橋”。
搭建“融合橋”,共筑“文明家”
“鄉下如廁是茅廁,沒見過便池,更不要說使用了”搬遷戶胡世國說,他來自雙江街道的偏遠山村,2018年搬進縣城新居后,由于剛搬過來時不會使用便池,經常導致廁所堵塞。
“現在這些農村的陋習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雙江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婦女專干陳錢梅介紹說,這些陋習的改變這離不開我們團縣委、婦聯等部門的共同努力。
近兩年,工青婦等部門通過各種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帶動更多家庭見賢思齊、向善向美。廣泛開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活動,引導搬遷群眾講衛生,以家庭文明促進安置地的社區文明。
“楊大姐,我今天來把你家被評為‘文明家庭’的榮譽牌拿來貼起。”3月2日一大早,壩盤鎮壩盤鎮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婦女專干羅鳳珍就逐戶給小區的“文明家庭”掛牌。
“每個季度都會評選一次‘文明家庭’,主要是鼓勵大家改掉鄉村的一些陋習,帶動身邊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羅鳳珍介紹道。
搬遷后,農民變市民,全面融入城市、過上美好生活。江口縣在農民職業化、勞務輸出、移風易俗等方面下足功夫,逐步實現了搬遷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的轉變。(江口怒溪鎮)